张邦炜教授应邀做“关于宋代富民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2-05-28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2年5月24日15:00—17:00,前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邦炜先生,应邀在文科楼五楼藏研所会议室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关于宋代富民问题的若干思考”的学术讲座。
张先生指出,富民问题是当前唐宋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个论题之所以热,一是因为视角新颖,二是因为在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既有研究者、赞同者,还有质疑者、批评者,三是现实性强。张先生认为,作为商讨性论题,应当特别慎重,要力争做到“三个尽量”(尽量读懂商讨对象,尽量避免错误和偏颇,尽量注意分寸和措辞)和处理好“一个关系”(观点和关系的关系,即学术观点的分歧不应当影响学者之间的正常的关系)。
针对当前宋代富民问题研究和讨论中存在的一些看法,张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谁是历史的主人?二、“为富”必定“不仁”么?三、主流:“豪横”乎“长者”乎?四、“富民”究竟何所指?五、谁养活谁?张先生明确指出:“研究有重点,学术无禁区。”宋史研究不宜画地为牢,富民问题应当属于宋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综观宋代富民问题的研究,在总体上并无“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之嫌。其研究者正是继马克思主义前辈史家之后,从新兴阶层的崛起这一角度揭示唐宋社会的变革。富民包括大富、中富和小富,其中大富较少,小富居多,不可一概而论。“为富不仁”主要是指那些发横财的贪官和官商。在富民中,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豪横与长者只是地主阶级中的两极,都不是主流,介乎于豪横与长者之间的普通地主才是地主阶级的大多数。至于“富民”的概念,张先生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厘定,特别要注意研究:唐宋“富民”与汉唐“豪民”有什么区别?富民有无阶级属性?富民是社会的中间层还是上层?“富”与“贵”是有分有合还是毫不相干?在事关“谁养活谁”的根本问题上,张先生肯定了朱熹、袁采等人的“主佃相须”、“贫富相资”论,认为宋代社会经济长足发展这个历史的“奇迹”,以佃农阶层为主体的农民阶级应当是主要的创造者,那种把劳苦大众排除在外,片面地将富民视为唐宋社会中坚力量的看法,或有再斟酌之必要。
张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洞见迭出,精彩纷呈,极具辩证性。先生虽然自谦地认为所讲都是“常识”,但实际上却关系到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耐人寻味。最后主持人粟品孝教授以张先生那个时代特别注重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勉励同学们发奋学习,夯实基本功,努力攀登史学研究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