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考古学导论》赴新津宝墩遗址开展教学参观实习

发布日期:2012-11-17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1115下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旅游学院)2012级参加《考古学导论》课程学习的116名同学和本院“明远考古社”组织的2011级部分同学共计130余人,在任课教师李永宪教授的率领下,分乘三辆大巴车前往位于新津县县城西北的宝墩新石器时代城址进行教学参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经田野考古共发现八座史前城址,它们是迄今所知中国西南地图片1_副本.jpg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距今年代46004000年。2001年,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面积最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城垣的是新津县宝墩城址。

图片1_副本.jpg

下午二时许,130余名师生抵达宝墩遗址后,主持该遗址发掘的成都文物考古所何锟宇老师等现场考古工作者带领同学们分为三组,在金秋阳光中穿过田埂地垄、绕过村舍沟渠,逐一对宝墩城址的内外城垣、环壕、夯土台基等遗迹和正在发掘古河道解剖沟、台基探方群进行了零距离观察,初步了解了该城址的方向、平面形状、分布面积、内外城垣的位置等城址概貌。随后,在城址的外城垣上,主持发掘的现场考古学者展开了城址草图,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宝墩城址的布局及其与附近古今河道的关系,描述了四千多年前宝墩先民的筑城技术——高筑底宽(厚)达50多米的城垣,外挖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环壕深沟,利用北、南两条河流为屏障,并在城内开挖沟渠疏导洪水、种植水稻,在内、外城垣之间营建成片的居房。

不少同学在参观中认真做了笔记,通过近两小时步行踏查,同学们对成都平原史前筑城方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考古发掘的意义与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在现场考古工作者的指导下,对如何区分“地层”、如何对陶片进行分类等田野考古技能有了简单的了解。通过本次教学参观,大二的同学们对今后将要进行考古实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而大一的同学们则对考古工作、考古遗址有了形象化的认知。这种将课堂知识讲授与现场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体验到专业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而与现场考古工作者的接触也让同学们受益良多。整个教学参观历时近三小时,1630许,同学们乘车返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