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学术研讨会第六场分组报告
发布日期:2014-10-14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4年10月12日14:00-16:00,中国近代史论坛四“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合江亭翰文酒店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场讨论会由伟德国际BETVLCTOR杨天宏教授主持,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吴燕教授担任评论人。
首先,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以《延续与渐变:近代冀中定县的农业生产及其动力》为题作报告。李教授基于对定县近代农业生产的考察,认为其发展主要受到华北平原生态、人多地少的内部制约和现代机构、市场力量的外部推动,使得近代定县的农业发展处于传统与变迁、增长与不发展、连续大于跳跃的交叉过程中。李教授认为:农民虽然依靠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但农民的总体性贫困状态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伟德国际BETVLCTOR陈廷湘教授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彻底消失的关头》为题作报告。陈教授以192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仁人志士对乡村的“改造”途径与现代乡村“城镇化”的比较分析,认为对乡村的“改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改造的途径选择却至关重要,不能直接给农民家庭带来眼前利益的“改造”是失败的。陈教授指出:乡村城镇化成为自然趋势,传统的乡村面临全面消失的关头,选择何种路径决定了数亿人的命运,路径走对了将成就千秋伟业,走错了则将遗恨千古。
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以《小农家庭、土地开发与国际茶市(1838-1901)》为题作报告。刘教授在徽州“排日帐”的基础上,重构了近代婺源一家农户的生计模式,分析得出,国际市场的扩张使得近代农户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农户与国际市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国际市场的扩张并不足以对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厦门大学梁心博士以《一个农学家的“地方性知识”》作本场的最后一个报告。梁心指出,在20世纪乡村改造为成为主流的时代,董时进所提出的“以农立国”、反对土改的思想有着某种“反潮流”的特征,但他对于农村社会的观察和农村问题的讨论,也正提示出“农业中国”在现代冲击下呈现的不同面向。
最后,吴燕教授进行点评。吴教授认为,四篇报告的选题都集中在农村,读起来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王东杰、冯筱才、林志宏、李德英、李细珠、徐秀丽等教授,刘宝吉博士后,张杨博士针对四篇报到提出问题,四位报告人也对在场所提问题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