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勇:中国西南历代边舆图编绘与边疆治理
发布日期:2015-05-12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5年5月11日晚上7:30,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莅临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在望江校区文科楼藏研所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西南历代边舆图编绘与边疆治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四川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伟德国际BETVLCTOR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老师主持,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地图出版社、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等单位7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蓝勇教授以2014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国家主席习近平的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中国全图为引,阐述了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地理研究与服务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介绍了西南大学古旧地图收藏中心所藏中国古旧地图概况。
随后,蓝教授以元代为时间节点,分别论述了前后不同时期的舆图所体现的西南备边内容。元代之前主要是中原王朝对西南各割据民族政权的羁縻控制;之后,随着西南边疆政治格局的变化,备边政策也由羁縻变为中央一级政区直接管理,而备边内容也由此前的边疆边夷控制向边夷和境外民族控扼双重任务转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边”的概念也随着华夏文化内部各政权的消长而出现空间地缘变化。
接下来,蓝教授介绍了元、明、清不同时期的西南地志、舆图编制情况,从西南备边舆图的绘制历史,分析了中国西南历史发展大格局的演变轨迹。蓝教授认为,这些舆图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人对中国边疆的认知,但同时这些舆图所绘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边界,直到清代前期,人们意识中对“界”的认识依旧不明确。
蓝教授还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王朝间的边界分为文化边界、军事边界、政治边界三类,认为文化边界往往较为宽阔、模糊、不确定,军事边界则多是临时的、动态的,政治边界则是线型的、清楚的、稳定的。元以前的“边”,实质是一种文化边疆和军事边疆。元以后, “边”的概念逐渐复杂,并开始有了“界”的味道。清代后期,“边”又增加了与周边国家政治边疆的概念,即出现了明确的“界”的概念。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舆图,尤其是国家界务方面的舆图。
最后,蓝教授提出了两点思考。第一、理解历史上的中国概念,即理解谭其骧先生提出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130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域上5000年历史进程的思考,和从传统国家观向现代国家观嬗变过程的思考;第二、从“边舆图”到“界务图”的变化,思考当今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经济水平与国民意识之间存在的联系。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边”与“界”的关系、环境保护与自然开发等问题和蓝教授进行了激烈讨论,蓝教授也就学界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主持人李勇先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在场同学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建议和思考,在场师生启发良多,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