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阿斯曼教授、阿莱达·阿斯曼教授座谈交流
发布日期:2015-12-09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5年12月4日下午3时30分,于川大望江校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会议室,扬·阿斯曼教授与阿莱达·阿斯曼教授应邀与公司相关专业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王东杰教授主持。
首先,辛旭老师就以物质为载体的时间与现代时间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向阿莱达教授提问。阿莱达教授回应:物质上的时间以钟表为典型,钟表这一物件在意大利几个地区几乎同时出现,它协调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式;但钟表指针的转动其实是造成了一种循环的视觉假象,时间仍是线性流逝的。现代时间观则是抽象化的,单元化的,匀质化的过程。
随后,韦兵副教授简要介绍了前现代中国的时间观。该时间观是不具备匀质化特征的,其年、月、日在干支、五行观念下相互配合使用,每一组搭配均有其意义。帝国朝贡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帝国历法的承认与接受。古代中国对未来事务的前瞻性仍是在既有传统经验中的,并非全新的、断裂的。而有趣的是,日历对“常识”的传播作用,在中西方均有体现。
扬·阿斯曼教授补充道,古埃及文化中对每一天的理解均有其神话色彩,对每一年的认识亦蕴含其宇宙观。古埃及若以某王即位作为新纪元开始的话,须制作该新纪元之前的纪年表,以体现当前的时间。这亦与匀质化的时间观不同。
王东杰教授问及结绳记事于历史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再如《春秋》的写作方式便是“以事记日”,其与结绳记事原理相通,是否可以推测结绳记事为后来的历史书写提供了一个框架?
扬·阿斯曼教授回应:当时世界各地确均出现了结绳记事这一现象。其目的在于将事件与时间相联结,变不可见为可见。但其对历史书写究竟有多大影响仍有待探讨。
与会师生亦就文字出现前后的历史记忆结构关系、“弥撒亚”的传统、古埃及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紧张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后,李德英副经理代表公司向两位教授赠送礼物以示感谢,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