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坦风:全球化早期印刷世界中的中国史
发布日期:2015-12-11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5年12月8日下午3点,哈佛大学冯坦风(Devin Fitzgerald)博士在望江文科楼五楼藏研所会议室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本场讲座题为“全球化早期印刷世界中的中国史”,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周琳老师主持,李德英副经理、众多青年学者、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出席聆听。
冯坦风博士从三个部分呈现了本场讲座。他将第一部分题为从大分流到书籍之路。彭慕兰先生在《大分流》中提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在经济方面而非文化上。冯坦风博士则从印刷史角度出发,提出中国在十六、七世纪对世界有文化的影响,其书籍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和更远地区,据全球性的影响力,对彭慕兰先生等前辈学者的观点有了新的补充。
在第二部分中,冯坦风博士讨论了出版史,就书籍中皇权正统性在不同时期的讨论进行阐述。首先,他对书籍概念有所拓展,认为除出版印刷的书外,手写、档案、口传的故事都超越了印刷信息,也属广义的书籍。紧接着,关于“华夷之辨”,他从明初的讨论入手,指出朱元璋重视元朝合法性,以建立明朝的合法性。而至土木事变后,以邱峻为代表的学者们对此观点提出质疑,作品具有广泛影响,导致晚明时期的学者普遍不承认元朝的合法性,因此对“胡元”充满歧视,并广泛体现在当时的著作中,并通过《通鉴集要》流传到其他国家。到了清朝,努尔哈赤为了构建满清的正统性,发“檄明万历皇帝文”,批评了明朝的问题,并承认后金王朝的正统。他所言的正统则与明朝皇帝的正统不同,是指从尧舜到辽金元的正统,以证明自己王朝的历史与正统性。同时,他们的历史概念也与明有明显区别,不过早期清朝的帝王是认同早期明朝的皇帝与正统的,目的也在于表明起义的行为的合法性。
对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构建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日本“万国综图”等都表明,在甲申年后中国已不存在,后来建立的实为鞑靼国家,只徒有中国之名。朝鲜也有“小中华意识”否认清朝为中国的朝代。不过满清的历史书写很重视其合法性,并灌输给欧洲传教士。因此十七世纪欧洲产生“新的儒家:欧洲的中国化”,普遍承认清朝的合法性。当时的清注重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康熙发表《红宣》,内含拉丁文、满文、蒙文,至少将中亚、俄、欧洲等纳入自己的天下主义中。
第三部分,冯坦风博士分享了总论。第一,早期的全球中国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第二,他认同David Porter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即存在一个中国中心主义。因此想要了解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需要了解明清时期全球的中国中心主义。
讲座之后,现场师生与冯坦风博士积极讨论了“正统”、“天命”等概念的异同,康熙帝的《红宣》为何传播到了20多个国家等问题。冯坦风博士补充道,明清时期的中国中心主义,不光是中国自己觉得为世界中心,另一方面西方渴望了解中国,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之路。最后,冯坦风博士还分享了自己的博士攻读经历,与大家探讨了中西不同的博士培养机制,对现场的青年学者们多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