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讲座第三十五讲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研究
发布日期:2017-01-10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2017年1月5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系马戎教授应伟德国际BETVLCTOR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所之邀,在藏学研究所111研究室做了一场题为“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研究”的讲座。
根据马戎教授的研究,费孝通曾自述小的时候在家乡没有“民族”概念;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受到吴文藻、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有关民族的思想的影响,开始具有民族的概念;燕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1935年毕业后与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从事体质和社会组织的调查。这是他的民族研究的第一阶段。
是年费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人类学系学习,一开始是师从弗斯;在博士论文的选题预想上与弗斯出现巨大的反差。费预想弗斯会对瑶族研究感兴趣,但弗斯却说江村才是有意思的。后来马林诺夫斯基意识到对中国文明的人类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遂把费转为自己的弟子;这体现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术睿智。
1938年费孝通回国,在云南开始“魁阁六年”的研究。这一段时间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他与顾颉刚辩论“中华民族是一个”。辩论中费所用的“学理”,是西方学理,与脑子中以中国大一统、天下观为主的顾颉刚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也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马戎教授在分析这一议题时,插入西方学者史密斯有关民族主义的类型分析,一类是西欧原生型的“公民的民族模式”(civic model of nation),强调政治权利,是国家的政体;这是西方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较为关注的。另一类是强调语言、文化、体质、祖先的“族群的民族模式”(ethnic model of nation),则是在西方殖民主义冲击下出现在东欧、亚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1950年代费孝通学习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并到各少数民族地方慰问、调查,参与民族识别工作,逐渐离开他所受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理传统,转到苏联意识形态的思路。同期,中国政府开展来了“民族识别”工作,识别出五十六个民族。
1980年代费孝通恢复工作以后,开始反思中国的民族研究,认为脱离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讲不清楚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不仅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之间也离不开。中国各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历史,不可分;费孝通开始思考整体的结构,提出“民族聚居区”和区域自治等概念。他在1988年时反对以汉族为中心的观点写成的历史(中原王朝的断代史),其弊端如:以汉族为中心的观点写成的史书,让人感觉如果没有文成公主,则无松赞干布。他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框架,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这一思路使他的立场回到1939年与之辩论的顾颉刚的观点上,亦回到梁启超的大小民族之别(大民族即中华民族,小民族即汉满蒙回藏诸族)。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提出“汉族是凝聚核心”的观点,这一观念在1990年代有所变化。费孝通认为:在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是有变化的,许多群体都参与这个凝聚过程,包括汉人、蒙古人、满洲旗人等,有的进入核心,有的附着在核心之上,形成不同的层次。马戎认为这一逻辑是复合型的,多层次的,也否定汉族当然地具有在核心起凝聚作用的历史地位;每个族群从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到丧失这一地位,都有一个形成、巩固、衰败的过程。以核心开展的分分合合的过程,包括各民族自身的历史形成,都是类似地发展起来的,凝聚是一个过程(process),是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差序;这就回到费孝通早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各族为了成为凝聚核心所开展的纷争,也导致核心的分分合合,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的过程。费以此思想批评1980年代写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认为既缺乏宏观的总结,微观调查也不够,两头都差。遗憾的是该书2009年修订版仍然没有改变。
在稍后一个多小时的问答环节中,有九位现场听众提出问题就教;其中嘎尔让博士提出在情感、意识等方面如何整合不同民族身份为中华民族的问题,如何处理不同民族的语言问题;马戎教授认为多元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可以在中华民族框架里共存;构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可以从媒体、影视作品等方面入手,譬如在中央电视台增加少数民族主播,播音员,影视节目中增加少数民族演员,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娱乐广播新闻的时候感受到我们就是一家人。在语言上,中华民族中各群体的语言 在现代化进程上所起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不能要求各民族语言都像汉语那样完成现代化转型并成为最新科技如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工具载体;少数民族语言的价值和长处应该在基于各自文明底蕴的特色之上,而发展这些价值和长处也会让整体的中华文明受益匪浅。
此外,马戎教授也谈到胡鞍钢等人提出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指出简单地批评民族区域自治,单方面强调“一体”,忽视“多元”,这与自己提出的观点并不相同。在这些问答中,马戎教授逐渐清晰地阐述一个核心议题,即在目前的多民族概念框架体系内,中国未来的民族关系应当往哪个方向引导,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统一、保障民族平并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讲座由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斌研究员主持;来自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伟德国际BETVLCTOR等成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百名听众参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