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读图时代”的观展心得
发布日期:2017-03-25 作者:管理员来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3月21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扬之水研究员以“读图时代的观展心得”为题,在伟德国际BETVLCTOR望江校区文科楼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和藏学研究所的众多师生出席,同时还吸引了来自川大及相关社会人士到场聆听。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
图一 霍巍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扬之水研究员就指出,博物馆没有考古现场那样的诸多限制,而且还具备免费开放、允许拍照等条件。读图时代是我们特有的幸福,看展览也成为学者的一种治学方法。她倡导学者除了从博物馆学习需要的材料之外,还应该对博物馆有所贡献。
图二 讲座现场
随后讲者以川大博物馆清代服饰展为例,指出观者可以从服饰上的绣工、样式、挽袖等联想到很多知识。比如与挽袖应景的《成都年景竹枝词》中“绸缎绫罗任意穿,栏杆镶滚又花边。共说好看年年换,衹计时新不计钱。”还有与这些服饰相关的图像,如雍正年间的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服饰。这类服饰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湘云的穿着、《风月梦》第五回道月香换的衣服等。这些文学作品里面说的就是层层镶滚的花边,联系博物馆中的展品,我们就可以明白文学作品里说的是什么,而做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加进去。
图三 川大博物馆藏清代服饰
图四 雍正年间的杨柳青年画
接着扬之水研究员指出,首饰在前期的构思、制作、购买等过程中全是由男性操作,最后女性戴起来的目的还是为了给男性欣赏,所以女性在其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随后她讲述了自己观展时考证明都昌王朱载塎夫妇墓出土金簪定名“金镶宝摩利支天像挑心”的经历,又列举了国家博物馆藏的郑和捐刻《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和北京智化寺藏的摩利支天,指出当时摩利支天的信仰与上层和国家大事相关。而把摩利支天做成簪钗在佛经中也有记载,如不空译《末利支提婆华鬘经》中就有“俗人头髻中著像”,明代将摩利支天像制为女子首饰中的挑心,插戴于发髻当心处以冀护佑。但将摩利支天用作挑心的一般都是王公贵人,尤其是皇室。
图五 明都昌王墓出土“金镶宝摩利支天像挑心”
而在明代通常作为挑心的是观音,其中具有戏剧性的是马郎妇观音和鱼篮观音,二者原是各为一身,在中土的民间传说中逐渐演变为一事。从有关记载来看,马郎妇与观音合作一身且成为绘画题材,大约不晚于宋,根据相关词句描写,可知其已经成为一个窈窕风姿且特地轻掀茜裙露出珠缨的卖鱼妇形象。此类实物资料见于菲律宾私人藏的“白瓷鱼篮观音”、安徽博物院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塑像”、吴彬画的“鱼篮观音”、北京石刻博物馆万历十五年慈寿寺鱼篮观音拓片。拥有这么多粉本,这类观音形象出现在簪钗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以上的文献和图像材料可以研究相关的实物材料,扬之水研究员指出,自己在观看常熟宝严寺明墓出土的“鱼篮观音金挑心”时,发现观音手间断掉,她推断手下方应该提的是鱼篮,这从定陵出土的两件“银鎏金镶玉嵌宝鱼篮观音挑心”、兰州白衣寺塔出土“金镶玉嵌珠宝鱼篮观音挑心”都可得到验证。明都昌王朱载塎夫妇墓出土的“金镶宝鱼篮观音”,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但观音右手有残缺,而蕲春博物馆则收藏有一同质小鱼篮,联系其他相关实物,这两件东西应为一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音形象在当时流传较广的戏剧中也有反映,这些图像、文献、唱词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图六 菲律宾私人收藏的“白瓷鱼篮观音”
图七 湖北省博物馆和蕲春博物馆各自收藏的“金镶宝鱼篮观音”部分
另外簪钗的式样与明代藩王府演出的各类戏剧关系密切,很多簪钗就用戏剧题材。从明郎瑛《七修类稿》所载高隆事可以看出《三战吕布》杂剧以及题材相同的图画都是内臣熟悉的;今存元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杂剧可为郎瑛的纪事添一个注脚;湖北蕲春姚塆荆王府墓出土一支分心,簪首纹样正是三英战吕布,这三件事相互映照,可见宫廷风气。同属荆王府家族墓的蕲春黄土岭村明墓出土一分心,簪首纹样为四马投唐,演隋末李密事。《三战吕布》和《四马投唐》作为宫廷演剧,结末都有颂圣献忠的词句,作为王府首饰,纹样选取有这般运思,而此类杂剧也是王府经常搬演的,这些都是有表忠孝用意的。从这一件簪钗,我们可以看到政治风云、王府与朝廷的关系等众多方面。
扬之水研究员接着探讨了江西益庄王墓出土的万妃一组九件首饰,在介绍首饰中的具体细节之后,提出这些簪钗的设计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关,在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托名仇英画的《汉宫春晓图》中就有类似的簪钗画面。时常搬演于宴集的戏剧固然是王府首饰设计的文化资源,此外绘画、刺绣以及其他工艺品中的流行纹样,也都是首饰设计方便取用的图像资料,万妃的九支金簪造型是宋元明绘画中楼阁图式的移植,而其设计纹饰有古老渊源,这可以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海上有三神山”说起,“海上有三神山”见于诸多文献和实物材料中,各种图式相互组合,在后世这种样式又进一步移植。
而在宋代壁画“四洲大圣度翁婆”里也存在“山”字形楼阁,榆林窟第三窟、重庆博物馆藏的仙山楼阁图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两宋以降,随着祝寿风气的日益兴盛,神仙题材的纹样也空前发展起来,所谓“神仙道扮”之类,或明喻或暗喻,几乎都包含了“愿祝嵩高,岁添长命缕”之意,撷取已有的成熟图式来为工艺品设计新的装饰纹样,应该很自然,在造型与纹样设计领域里,通常是“资源共享”,道教艺术与佛教艺术的相互影响、互为借鉴更是贯穿始终。
在元明时代祝寿纹样的人物谱里,各类神仙都有,这在戏剧和图像中都有表现。缂丝、刺绣中也将固有的楼阁图式中安排各色人等,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这甚至随着外销瓷传到海外,如日本静嘉堂收藏的“漳州窑仙山楼阁图盘”中也有“山”字形的纹样。
扬之水研究员从以上讲述指出,在中国的设计中设计师好像是缺席的,但我们很早就有自己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考工记》中,这构成了中国古代设计发展史的一个基本框架。她从有限的明代藩王墓资料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女性簪钗明代前期样式较少,装饰题材的扩展及品类的丰富,集中在嘉靖及嘉靖以后,名称样式与通行于民间者不多,但体量巨大,用材和做工也迥异于民间制作。
图八 蕲春黄土岭村明荆王府家族墓出土“四马投唐”分心
图九 日本静嘉堂收藏的“漳州窑仙山楼阁图盘”
最后,扬之水研究员总结道,簪钗的主人是藩王眷属,却是失语的一群。在《藩献记》中看不到当事者的只言片语,绝大多数墓志铭也所及甚微,而金簪至少可以以其艺术语汇呈露出藩王府女性的依稀光影以及生活浮荡的一抹时代空气。
讲座之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与扬之水研究员进行了交流。最后主持人霍巍教授用“方寸之间,大千世界”总结了扬之水研究员的讲座内容,并再次感谢扬之水研究员的精彩演讲,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十 交流互动环节
撰稿:王文波
审校:庞 政
摄影:李孟雅